国内动态 独家新闻 国外动态 市场分析 企业新闻 技术资讯 政策法规 主题站
“两化融合”让装配式建筑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发布时间:2018-12-19   浏览次数:

当房屋建筑业进入装配时代,就意味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触角即将伸向秦砖汉瓦的建造模式。随着大型装备生产能力与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国务院正式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新的发展目标。“两化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指在产业进程中工业化要与信息化实现高层次的深度融合,据了解,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大部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是很低的,有的企业甚至几乎不用数字技术也能造出装配式建筑。因此,智能化程度低、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的企业都将在市场的冲击下面临被整合或者淘汰的局面。

这时,智能化程度将成为装配式建筑企业之间一较高下的标尺。

1

▲江夏生产基地鸟瞰

现阶段,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智能化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能力。由于投资金额巨大,行业标准缺失和市场推广等桎梏,国内预制构件生产线目前的产业化遭遇严重瓶颈。

但是近期,号称“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装配式生产基地”将于11月28日在武汉江夏投产。该生产基地引进了2条欧洲最先进的EBAWE全自动叠合板生产线,1条意大利进口施奈尔自动化钢筋加工生产线、两座世界领先的LIERHERR全封闭环保混凝土生产设备,可谓“国际范儿”十足。

那么,“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底气何来?

▲EBAWE生产线全自动布料

“建筑业的智能化首先是解决工业化的问题,增加机器生产,减少手工操作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业内人士介绍,“与普通国产线人工装模、绑扎、置筋不同,EBAWE叠合板生产线生产线工业化程度令人咋舌。”

据了解,EBAWE生产线采用的EBOS中央控制系统能实现全过程生产流程自动化控制,生产节拍为每6分钟下线一个模台。布料机全自动一次性完成布料,机械手自动识别图纸,全自动拆模脱模。置模精度在正负 1 毫米以内;机械手在托盘上完成一根磁性边模的放置,只需要25秒钟。”另外,全自动钢筋生产线,钢筋网片制作、桁架制作、弯折和铺设,均可一次性完成。总体产能较国产翻一番,却节省了70%的人力成本。

依托国际化交流合作,共享技术和市场对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而言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出路,但是光有硬件支撑,少了软件支持,终究还是难以从全流程把控,越过“成本”这道鸿沟。

▲全自动化生产线

2

“要真正实现智能制造,仅仅有自动化的生产线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建筑工业化,迫切需要一个桥梁,搭建起建筑业和工业之间的通道,实现由手工、离散的传统建筑业向高效、集约的现代制造业的转变。”BIM技术就是这座桥梁。

▲YTWO 5D/BIM信息管理平台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CAD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建筑行业的第一次革命,那么近几年BIM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是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BIM是一种建筑模型三维的空间展示,而在此基础上,融入“时间信息”与“造价信息”,形成由3D ( 实体) + 1D ( 进度)+ 1D ( 造价)的五维建筑信息模型,即5D BIM,先进程度可见一斑。5D/BIM企业级信息管理平台能精准预测及规划所需产品的数量、成本、品牌、规格及交付时间,物流与装配进度也会与BIM模型和算量计价数据关联,在系统中可展示3D模型、成本和进度计划的关系,形成5D模拟,统一协同管理项目全流程,大大缩短工期。

▲信息化物流

3

工业化的生产线和信息化的管理就像两束光,让中国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从梦想照进现实。而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黑马”———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率先将德国EBAWE生产线和YTWO 5DBIM信息化管理平台收入囊中,基于这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创SEPC(红线内工程总承包)服务模式,Service服务至上,贯穿EPC全产业链,从规划设计、构件生产、物流配送、现场装配、装饰装修、室外工程到向小业主交钥匙、终身维保为一体。按照此服务模式,可保证主体建安成本不高于传统,100米高住宅从桩基础开始到交房不超过18个月(含精装修)。

手握着“成本低、工期短”两大杀手锏的美好装配让不少开发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

其实,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依托先进设备和信息化管理实现智能化转型及突破的企业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而美好装配只是一个先行者和领路人。正式因为有这样锐意创新的建造企业,才让中国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迸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转载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bjb@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绝热节能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chinajrjn.com 苏ICP备0901666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