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独家新闻 国外动态 市场分析 企业新闻 技术资讯 政策法规 主题站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助力雄安新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

雄安新区的建设自提出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区要如何建设?如何规划?如何定位?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在新区的建设中,如何选材?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如何加强顶层设计?一直是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和材料研究院关注的焦点。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和材料研究院院长赵金平。

记者: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推广绿色建筑。请问您如何理解绿色建筑?

赵金平: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和思路,具有战略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第八章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广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那么,什么才是绿色建筑呢?绿色建筑作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专业词汇之一,其实是有着明确学术定义的。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就是过去说的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

在我看来,加上建筑的基本属性,绿色建筑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5个关键词10个字:安全,环保,节能,节材,健康。第一个关键词是安全,包括建筑结构的安全、材料的安全、设施的安全等,如果安全出了问题,其他就一票否决了。第二个关键词是环保,环保是目前大家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的防护和治理。物理污染主要包括粉尘、噪声、电磁、光污染等;化学污染包括甲醛、VOC、苯系物等有毒有害气体引发的环境污染,微生物污染是指细菌、真菌和病毒引发的污染。第三个关键词是节能,这是与环保并齐的社会关注点。建筑节能主要从4方面展开:建筑的低能耗设计,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设备运营的节能,最后一个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太阳能的利用。第四个关键词是节材,我国现有天然资源已经不足,怎么办?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固废、农业固废、城市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健康,建筑不仅解决自身的环保问题,而且还能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最终达到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目的。

记者: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绿色建材,您认为在雄安建设中如何应用和推广这些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赵金平:人居环境材料属于功能型的绿色建材,一般来讲,我们把能够提升和改善环境的材料称作人居环境材料。人居环境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到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因此在雄安建设中这类材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材料的应用总是与建筑形式和设计密不可分。在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我们可以从政府主导的绿色建筑入手,进行新材料的应用推广,比如保障房、公租房和公共建筑的建设。《纲要》规定,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开发选用当地特色的自然建材、清洁生产和更高环保认证水准的建材、旧物利用和废弃物再生的建材。这对绿色建材尤其是人居环境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记者:您长期从事绿色建材推广工作,您认为目前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如何解决?

赵金平:绿色建材尤其是新型材料的推广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因为新,所以难。一种新材料从研究开发出来到进行产业化制造、再到规模化的推广应用,期间往往经历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材料可能有不同的推广方式和途径,产品从开发出来到大量应用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基本是差不多的,我称之为产品上路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是观念的大山。无论是甲方还是建筑师,往往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材料持怀疑态度,担心在使用中出现问题。这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案例,没有太多的应用经验,材料提供者也拿不出成熟的解决方案。这就陷入一种悖论,新材料因为没有应用案例而不敢用,而越不敢用则越没有案例经验。要翻越这座观念的大山,只能通过加大宣传和科普,提高决策者的创新意识。

第二座是政策法规的大山。我国的建筑、建材产品和应用规范已经多如牛毛,设计师在选用建材产品的时候只能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有的新材料来说,没有应用,标准和规范就无从谈起,设计师也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导致新材料推广难。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对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制定相应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尤其是在应用的标准规范方面要有所突破。

第三座大山是制造成本的大山。新型材料往往意味着原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投入大、用量少,产品的价格也会较高。在建筑这种极其传统的产业中,造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因素,投资方经常因为造价控制问题,宁可牺牲一些建筑性能和新型功能,也不愿增加新材料投入。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政府制定相应的资金、税收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市场的推广,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单价,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效果。



【转载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bjb@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绝热节能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chinajrjn.com 苏ICP备0901666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