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工业,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和消费国。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约占全国能耗总量和工业部门能耗总量的7%和10%。废气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8%。如何加快我国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建材工业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实施“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我国能源生态严峻形势的政策指南。国务院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是建设领域落实节能减排国策的纲领性文件。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发的《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中指出“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建材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20%,品种质量较好满足绿色建筑需要,要与2015年相比,建材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消减8%;绿色建材应用占比稳步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为建材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转型升级以及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要求和目标。而要发展绿色建筑,归根结底也离不开绿色建材产品坚强的技术支撑。在绿色建筑中绿色建材是基石,起到核心作用。建筑运行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而其中一半就是由于围护结构形成的能耗。因此要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绿色建材抓起。
什么样的建材产品才是“绿色”的呢?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材产品。简而言之,绿色建材就是指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目前,国际上对于绿色建材的概念通常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综合考虑了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各阶段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有影响的相关指标。如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环保标志的国家,在20世纪90 年代率先发布了世界第一种环境标识——“蓝天使”认证标识。该认证引导消费者购买对环境冲击小的产品,鼓励制造者发展和供应不会破坏环境的产品,并且将环保标志当作环境政策的市场导向工具。通过“蓝天使”制度的推动与实行,大大提升了消费者与制造者的环保意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当前已有的“绿色”相关标准,多是针对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单一/部分阶段或单一/部分绿色指标展开评价,在未对具体产品绿色属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对“部分生命周期”的“部分绿色指标”开展评价工作,可能会使其结果产生误导效应。而且因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分别从各自角度设立了由标准与认证组成的分立体系,从而产生了部门多头管理、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的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增加了企业执行难度和成本。同时,多种标识带来的宣传推广力量分散,不同标准、标识与认证体系之间构成竞争关系,降低了社会认可度和可信度。如目前针对节能环保、节水、低碳、可再生、循环、清洁、有机等产品领域的第三方认证体系种类繁多,各种标识充斥市场。这些设立的认证与标识一是没有形成全生命周期理念,多是针对产品的部分属性。二是没有对绿色形成统一的理解和含义,“绿色”有被滥用的问题。三是没有形成消费引领的作用,名目众多的标识使消费者难以识别,更无从判别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多种评价制度并存,使企业重复评审、认证、检测,加重企业营销成本。五是多种标识使得市场辨识度不高,结果采信度低。
为引导我国绿色建材产品的健康发展,规范绿色建材行业,建立统一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住建部和信息化部于2015 年10 月联合印发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第一版)中包含了对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预拌砂浆等七大类建材产品的评价技术要求。通过《导则》(第一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材评价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导则》(第一版)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适用范围不够合理。如在对砌体材料进行定义时,将复合保温砌块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这对于生产复合保温砌块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砖和砌块与有机或无机材料进行复合后,其热工性能大大提高,有益于建筑节能。在防火方面,由于保温材料是填充在混凝土支架的空腔中,在砌筑时,其只与砌筑砂浆接触,无火灾隐患;成墙后,保温材料是被密闭在大于25mm~30mm 厚的混凝土保护层内,没有燃烧的环境,也没有点燃的途径。当有特殊防火要求时,保温材料可选用矿棉板、玻璃棉板等无机保温材料。所以将复合保温砌块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是不合理的;②部分指标描述不严谨。如砌体材料中对烧结类砌体材料“吸水率”的指标描述就存在歧义,在目前现行的《烧结普通砖》(GB/T5101-2003)、《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T13544-2011)、《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T13545-2014)等国家标准中,没有对“吸水率”的指标要求,只有对产品“5 h沸煮吸水率”及“饱和系数”的指标要求。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砌体材料的“吸水率”是指材料在常温状态下的吸水程度;③采用纵向比较不够科学。如果大类产品中所包含的产品种类较多,且产品在材性方面差别较大,那么共用一套评价技术指标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如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评价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评价表中将无机保温材料和有机保温材料共用一套指标进行评分,就缺乏合理性;④评价指标存在缺项情况。如在砌体材料安全评价指标中没有对重金属的指标要求。由于建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因为掺加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淤泥等,有导致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对接触者和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加以限制。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科学、先进、系统、可行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该标准以终端消费品为主、工业原材料为辅,选取消费者关注度高、消费升级急需、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产品作为评价对象。而建材产品与老百姓的“住”密切相关,因此被列为绿色产品评价对象之一。该系列标准中包含了对墙体材料、陶瓷砖、卫生陶瓷、绝热材料、防水与密封材料、建筑节能玻璃等六大类产品的绿色评价要求。该系列标准本着产品全周期的理念,不仅针对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性指标要求,也为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设定了标杆,有利于纠正目前传统产业中生产环境与资源的扭曲配置,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借助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有效促进建材产品质量提升,塑造行业绿色品牌。
绿色建材评价是一个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和建材产品设计制造等特点及其互相作用的过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指标划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该系列标准在制定时以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为依据,在确定指标时严格遵循“代表性”、“适用性”、“兼容性”、“绿色高端引领”的原则,将评价指标分为产品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绿色指标。产品层面的绿色指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和品质属性指标。二级指标则根据产品的特性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细化且保证必须可量化、可检测、可验证。其中资源属性重点选取原材料及水资源减量化、便于回收利用、包装物材料等方面的指标;能源属性重点选取产品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能源节约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指标;环境属性重点选取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使用过程有毒有害物质释放等方面的指标;品质属性重点选取消费者关注度高、影响高端品质的产品耐用性、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指标。企业层面的绿色指标主要以定性为主,包括了对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在污染物排放、工作场所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对于墙体材料可采取下列评价指标分级结构(如图1所示)。评价时各项指标必须同时符合产品绿色指标要求和企业绿色指标要求时,才可判定为绿色产品。另外,该系列标准同时遵循绿色与质量的融合性原则,即对产品绿色性能的提升不以牺牲产品的质量性能为原则。高质量是绿色产品的前提,以绿色性能和产品质量共同作为绿色产品的评价基础。希望通过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对建材产品绿色评价体系的统一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拉动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相信它会是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