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独家新闻 国外动态 市场分析 企业新闻 技术资讯 政策法规 主题站
关于征求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2016-12-19   浏览次数:

各有关单位:


现公开征求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征求意见稿)》意见,请组织审阅,填写意见反馈表,于2016年12月28日前将书面意见以信函、传真或Email形式反馈至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回函请务必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便于起草人与您联系。

联系人:吴丽丽、付允

电 话:010-58811860、58811701

邮 箱:wull@cnis.gov.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1004室

邮 编:100191

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

2016年11月29日

附件:1. 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产品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产品评价技术要求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635.1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

在产品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废弃等不同环节中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环境影响小、对人体健康无害、便于回收再利用的符合产品性能和安全要求的产品。

3.2 评价指标基准值 reference value of assessment indicator

为评价绿色产品而设定的指标参照值。

4.基本原则

4.1 产品类别确定的原则

依据GB/T 7635.1,以终端消费品为主,根据产品的绿色指标特点,选取消费者关注度高、消费升级急需、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影响大的产品作为绿色产品评价对象,并将具有类似绿色特性指标的产品归为一类。

4.2 指标选取的原则

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使用、废弃等生命周期阶段出发,重点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安全影响因素,选取能够表征该类产品主要绿色特性并能量化和可检测验证的指标构成绿色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产品绿色性能的提升不应牺牲产品的质量性能,产品质量、安全或其他一些强制性标准应作为绿色产品评价的基础。

5.评价指标

5.1指标体系框架

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侧重在应满足的法律法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相关标准等方面要求;定量指标主要侧重在能够反映产品层面的绿色特性指标。产品层面的绿色指标可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可包括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和品质属性指标,具体不同类别的产品绿色特性指标可依据产品特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程度,现有标准实施情况以及和实际现状等侧重选取,且不一定都要涵盖,具体绿色产品评价规范的内容框架见附录A。

5.2 产品绿色指标选取

5.2.1资源属性指标

资源属性重点选取原材料节约、水资源节约、可再生资源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指标。

5.2.2 能源属性指标

能源属性重点选取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方面的指标。

5.2.3 环境属性指标

环境属性重点选取有害物质禁用及限量要求、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使用过程有毒有害物质释放等方面的指标。

5.2.4 品质属性指标

品质属性重点以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标准为准,可增加一些可以量化并有相关检测标准的或检测方法的其他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性能指标。

5.3 评价定性指标的选取

生产企业应满足以下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00001——产品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应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近三年无重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

00002——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性能以及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水平,应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00003——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应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00004——生产企业的环境管理,应按照GB/T24001、GB/T23331、GB/T19001和GB/T28001分别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5.4 指标基准值确定原则

应根据产品和行业特点,以评价筛选绿色产品为目的,经过一定规模的测试,并在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生产厂商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指标基准值。在确定定量指标基准值时,以当前国内5%的该类产品达到该基准值要求为取值原则,以体现绿色产品的优势。

5.5 检验方法和指标计算方法

制定的不同类别绿色产品标准中应在附录中给出每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或检测方法,相关指标和检测方法应优先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

6.评价方法

本标准采用符合性评价的方法,即符合全部评价指标要求的产品称之为绿色产品。

2.《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的项目编号为:*****,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和归口单位为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

(二)任务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将绿色消费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和方向之一,并提出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目标,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促进消费模式转变,正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2016年4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同时提出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表彰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如何利用标准化手段,提高绿色供给,引领绿色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现阶段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在现阶段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落实供给侧改革,推动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绿色产品标准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所形成,不但针对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性指标要求,也为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设定了标杆,有利于纠正目前传统产业中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扭曲配置,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借助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塑造绿色品牌,形成“产品质量好—消费口碑好—中高端消费需求上升—质量提升动力上升—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绿色产品质量好”的良性循环。

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保障。随着消费者绿色健康意识的提高,再加上雾霾频发、水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空气净化器、净水机等家装和日常生活用品成为消费热点。但是国内市场相关标准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和健康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公众对国产内销产品的信任度,境外“爆买”现象频发。绿色产品核心理念是提升产品质量,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通过建立绿色产品体系,推动高端绿色产品的供给,适应和满足日渐兴起的绿色消费趋势,可以有效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促进消费回流。

三是规避国际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德国的蓝天使计划制定的标准一般都高于国际标准,不仅可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采取税收减免、环境补贴等手段,使开发生态产品的企业并不因此丧失比较成本的优势,以保护本国企业,还可以增强本国生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在绿色产品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当前全球经济地位严重不符,很多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例如,欧盟地区提出的相关标准,要求能效指数达到0.2的LED灯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单单这一项指标就提高了2倍,使得我国LED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接近40亿元。2013年4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绿色产品单一市场的公告,未来欧盟地区将使用统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即从产品原材料选择、制造过程、使用环节以及产品废弃后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综合各项指标考虑评估绿色产品。而提供和披露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生态报告,也正日益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常见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主动迎合全球市场发展变化趋势,争取我国在国际绿色产品标准化方面的话语权,推动国内与国际绿色标准的接轨与互认,可以有效规避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提升我国制造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绿色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四是降低企业绿色相关产品开发和评价成本,减少政府负担的有效途径。新建立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体系是以自主自愿、公开透明为主要原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诚信。另外,鼓励企业、社会技术服务团体与机构参与绿色产品标准制定、推广与监督,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产品及服务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效减少政府负担。

(三)国内外标准现状

1.国际国外情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针对I型、II型、III型环境标志,发布了多项国际标准,对三类环境标志的实施原则和程序进行了规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针对电子电气产品的环境意识设计制定了10余项环境意识设计方面的国际标准。欧美等20余个发达国家及地区均开展了涉及绿色产品相关的评价,并制定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这些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普遍采取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禁用及限量、企业环境要求、产品可循环利用设计、包装物要求及循环利用等,在产品质量和功能方面也作了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99个国家、覆盖25个工业领域的460余种“绿色”相关标识与认证体系,包括了德国蓝天使标识、北欧白天鹅标识、欧盟生态标签、韩国生态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美国绿色徽章、加拿大枫叶标识、欧洲之花标签等多个国家或区域的标识与认证制度,均可作为国际对标的实践案例予以参考。例如,作为全球第一个以“绿色”性质出现的产品认证---德国蓝天使标志,属于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认证制度之一。根据相关报道,100%的德国民众愿意购买具有“蓝天使”标志的产品,68%的人愿意为使用“蓝天使”标志产品而接受更高的价格。

“绿色化”体现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等社会公益属性类的要求,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全球绿色竞争和绿色新政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欧盟“2020发展战略”将绿色增长作为提高欧盟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并提出使用生命周期理念评价绿色产品、逐步规范并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市场,避免因评价方法不同给消费者、采购方带来混乱的信息或是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欧盟还开展了为期3年的绿色产品试点,主要产品包括电池与蓄电池、装饰涂料、冷热水供应管道、家用洗涤剂、中间纸产品、IT设备等14类。

2.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领域都制定了相关标准。例如,环保方面,环保部环境保护部发布近100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作为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评价依据,涉及97种产品。建材方面,住建部和工信部制定了《绿色建材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等文件,支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农产品方面,农业部制定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节能方面,国家标准委发布了64项强制性用能产品能效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的依据,涉及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等22类产品。节水方面,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洗衣机、反渗透净水机、便器等8类产品水效标准,作为节水产品认证的依据。2015年,国家标准委首次发布了涵盖原材料选取、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产品各阶段涉及能源、资源、环保和品质等综合性指标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生态设计产品标识》以及家用洗涤剂等产品评价国家标准。

国内有关环保、节能、节水、低碳、可再生、有机等产品领域标识与认证评价体系并存是目前实际存在客观情况。举例来说,环境标志认证,目前仅由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负责实施,其结果被“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采信;“节”字标志认证,目前仅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实施,结果被“节能产品政府采购”采信。国家统一推行的污染控制产品认证(RoHS),依据《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认证管理办法》,由国家认监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实施。低碳产品认证,由国家认监委配合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建立并实施。国家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由认监委依据《有机产认证管理办法》(质检总局规章)建立实施,截止2015年,有效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3000余张,有机码发放数量超过14亿枚。生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依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实施,其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声明模式。这些以上有关环保、节能、节水、低碳、可再生、有机等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度从技术指标研究到管理模式运行均积累了经验,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效。

3.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提升,对质优、安全、环保的高品质产品的消费需求非常迫切,如空气净化器、净水机、家装建材、婴幼儿产品、智能家居产品等。尤其是当前我国居民境外消费旺盛,突出反映和暴露了我国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和问题,包括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足、品牌竞争力不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制假售假现象监管不力、市场环境不友好、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信心不足等。总体上看,我国还未建立起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并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体系分立,市场混乱。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分别从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不同角度,设立了由标准、标识与认证组成的分立体系,从而产生了部门多头管理、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的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增加了企业执行难度和成本,增大了消费者辨别绿色产品的难度和要求;多种标识带来了宣传推广力量分散,不同标准、标识与认证体系之间构成竞争关系,降低了社会认可度和可信度。

(2)绿色内涵与属性不明确。目前,国际上对于绿色的概念通常是指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念,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各阶段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影响的相关指标,而我国当前已有“绿色”相关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度,多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单一/部分阶段或单一/部分绿色指标展开评价,在未对具体产品绿色属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对“部分生命周期”的“部分绿色指标”开展评价工作,可能会使其结果产生误导效应。

(四)编制过程

标准起草从2015年11月开始,可分为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预研究及调研分析

按照中央深改办关于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整合的任务要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对国内外绿色相关的标准进行了全部系统的梳理和比对分析,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成立起草小组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6年3月份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组织标准制定工作。起草组由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科研院所、高校、协会等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

第三阶段:标准起草阶段

2016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的专家研讨会,专家对评价通则的制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到评价通则的术语定义、各类指标选取等细节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会专家就怎么定义绿色产品、如何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绿色产品评价通则适用于什么范围、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框架应覆盖什么范围、如何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的原则、如何选择产品类别来制定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提出,评价通则要体现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以及对不同类别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制定的指导作用,并统一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相关认证和评价工作要以标准为依据。

2016年7月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研讨会,召集认证机构、检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专家对评价通则的指标体系框架、评价方法以及通则与具体评价标准的关系、通则与认证实施的结合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

2016年10月,国家标准委召集家电、建材、家具、玩具、办公设备、纺织品、纸制品、洗涤用品等领域的标委会、参与绿色产品认证的机构以及起草组成员,对绿色产品评价通则草案向各产品标委会征求意见,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思路原则

(一)编制思路

该标准规定了绿色产品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绿色产品评价规范的编制。绿色产品评价指标分为产品层面的绿色指标和企业层面的绿色指标。产品层面的绿色指标可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宜包括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和质量属性指标。在企业层面的绿色指标主要以定性为主,并标准中给出了一些可选的内容。该报纸采用指标符合性评价的方法。产品同时符合产品绿色指标要求和企业绿色指标要求,可判定为绿色产品。

(二)编制原则

1.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

2. 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关于生态设计产品方面的政策法规。

3. 本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同时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重要的规范性。

三、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关系:该法明确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关系:该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本标准正是落实该方案要求的体现。

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关系:该规划提出,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四、标准的主要内容

该标准共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到三部分,分别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对绿色产品、评价指标基准值等术语进行了界定。

第四部分为基本原则,本标准给出了(1)产品类别确定的原则,即依据GB/T 7635.1,以终端消费品为主、工业原材料为辅,选取消费者关注度高、消费升级急需、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产品作为绿色产品评价对象;(2)指标选取的生命周期原则,即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使用、废弃后处理处置等生命周期阶段出发,系统分析各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安全影响因素,选取能够表征产品绿色特性的指标构成绿色产品评价指标体系;(3)绿色与质量的融合性原则,即产品绿色性能的提升不应牺牲产品的质量性能,高质量是绿色产品的前提,绿色性能和质量性能共同作为绿色产品的评价基础;(4)产品和企业的双绿色原则,即绿色企业是绿色产品的基础和保障,绿色产品的评价不应仅关注产品本身的绿色化,也应兼顾产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产品和企业的双绿色共同构成绿色产品的评价边界。

第五部分为评价要求,本部分给出了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指标选取、指标基准值确定等方面的要求。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包括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质量属性指标。

第六部分为评价方法,明确了本标准采用指标符合性评价的方法。并要求产品同时符合产品绿色指标要求和企业绿色指标要求,可判定为绿色产品。在标准中,给出了报告内容的框架。

五、标准的实施建议

本通则为方法类推荐性标准,可供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编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时参考应用。



来源:绝热节能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chinajrjn.com 苏ICP备0901666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