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 国内动态 国外动态 企业新闻 市场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资讯 主题站
美国对华光伏产品进口关税加至70%,光伏企业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03-17   浏览次数:

图片


 

 
   

一、美国对华光伏关税政策升级:70%关税的“组合拳”

2025年3月3日,美国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叠加此前针对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税及“301条款”关税,中国光伏组件、硅片及多晶硅的综合税率已攀升至70%。具体政策包括:    
  • 关税范围扩大:从下游组件延伸至上游硅片、多晶硅等原材料,形成全产业链封锁。
  • 东南亚反规避调查:认定中国企业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生产的组件仍属“中国制造”,需缴纳同等高额关税。
  • 历史政策延续:拜登政府于2024年将太阳能电池关税从25%提至50%,特朗普进一步加码,形成“301条款+232条款+新关税”的叠加效应。

二、美国光伏关税的全球布局与历史脉络

1. 关税发展历程    
  • 2012年“双反”美国首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18.32%~249.96%)和反补贴税(14.78%~15.97%),直接导致中国光伏出口市场萎缩。
  • 2018年“201条款”:对全球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30%保障性关税,每年递减5%,但对中国企业影响有限。
  • 2024年“301条款”升级:拜登政府将关税提升至50%,并扩大至硅片、多晶硅,形成全产业链封锁。
2. 全球关税现状    
  • 东南亚反规避调查: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加征25%~271%的双反税,试图遏制中国“借道出口”。
  • 欧洲市场博弈:欧盟虽未跟进加税,但通过碳边境税(CBAM)等绿色贸易壁垒间接施压。

三、70%关税的冲击:全球光伏产业链震荡

1. 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 直接出口受阻:中国对美光伏出口金额已从2020年的2.9亿美元骤降至2023年的不足1700万美元,关税加码后几乎归零。
  • 东南亚产能承压:中国在东南亚布局的硅片-电池-组件产业链面临美国双反调查,部分工厂被迫关停。
2. 全球连锁反应    
  • 成本上涨:美国本土光伏项目因依赖中国供应链,组件价格或上涨20%~30%,拖累能源转型进程。
  • 供应链重构:全球光伏制造业加速向印度、中东、拉美等地转移,但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产能。

四、中国光伏企业的破局之道

1. 海外建厂:绕开关税壁垒    
  • 美国本土化生产:隆基、晶科、天合光能等企业已在美国建设组件工厂,利用《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降低成本。
  • 分散生产基地:除了东南亚,企业可考虑在其他地区(如中东、东欧、非洲)设立生产基地,以分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规避潜在的关税风险。
2. 技术迭代:巩固竞争优势    
  • HJT技术中国企业通过高效电池技术降低度电成本,保持全球价格竞争力(美国制造成本为中国2倍以上)。
  • 垂直一体化布局:通威、协鑫等企业掌控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抵御供应链波动。
3. 市场多元化:开拓新兴需求    
  • 中东与拉美:沙特、巴西等国的光伏招标中,中国企业斩获超70%份额。
  • 欧洲户用市场:分布式光伏需求激增,中国组件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主导。
4. 政策应对:联合博弈与合规管理    
  • WTO诉讼:中国已就美国关税措施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争取国际规则支持。
  • 本土政策支持:国内“十四五”光伏装机目标提升至3亿千瓦,对冲海外市场风险。

结语:中国光伏的韧性之战

美国关税大棒虽猛,却难撼中国光伏的全球主导地位。从技术突围到产能出海,中国企业正以“全球化制造+本土化运营”策略,将贸易壁垒转化为转型动力。在这场绿色能源的博弈中,中国光伏的韧性,终将照亮全球低碳未来。    


▓ 来源:正义新能源事业部


 

▓ 责编:情报君        

来源:玻纤情报网
 关键词:
点击排行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fiberglass365.com.cn 苏ICP备09016666号-8